墨痕水韵 ║ 王顾宇

发布时间:2025-09-02 11:30  浏览量:3

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

215cm×183cm ║ 纸本水墨 ║ 2019年

◆ 山水画创作的新探索

文|王顾宇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成熟度最高的画种,法备臻善,百代标程。悠久的历史传承为后人奉献了无数视觉经典和极高的哲学内涵。山水画也因其独特的文化意境成为一种有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内化人格绘画,成为一种精神风景。然而,现代人生活、思维方式的转变无疑让传统山水画的鉴赏形成了高门槛。欣赏一幅传统山水画常常需要借助大量古典文学、美学知识加以铺垫解读。

200cm×185cm║ 纸本水墨║ 2021年

甚至需要观者整体置换他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处境才能真正感受一二。造成解读困境的原因并非山水画哲学内涵过时。山水画的哲学内涵往往指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拷问,是一种宏大的历史观、人生观、宇宙观。无过时之说。造成作品与观者之间隔阂的原因是作品本身审美样式的陈旧与局限化。

240cm×200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者若面对经典高峰望其项背,习惯性依止经典图本样式,延续反复腾挪复制的创作方式往往会另山水画创作难以发展。同为中国画科的人物画转型较早,在时代浪潮的推进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今在表现时代风貌时往往尽显其能。逐梦深海

215cm×167cm║ 纸本水墨║ 2021年

而山水画在表达现代人的感受时往往相对曲折。受思维定势、题材束缚、技法限制较多,发展相对较慢。山水画的保护与传承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必不可少。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活在当下的艺术家都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创立新的笔墨语言,如何采用新的笔墨语言描绘你对自然以及时代的真实感受。

240cm×20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近些年起我一方面坚持深入生活写真山真水,以写生获得创作的素材来源,画有感受,有生命力,有灵魂的山水画。我的青绿山水画作品如《雁荡胜景》《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都坚持放笔直写,写真山意趣。努力将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丰富广博的自然气息活脱脱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试图给人带来身临其境,可游可居,清新愉悦,舒朗旷达的精神感受。

鹤舞金沙

201cm×192cm ║ 纸本水墨 ║ 2024年

另一方面我努力探索山水画主题的拓展。2018年至今我画了一系列主题创作。试着打破山水画惯有的题材限制与元素界定。画面融入了当下生产生活的重大成果,以期从主题视角到笔墨语言推进山水画的当代性,强化山水画作品的时代面貌与生命活力。

《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是这批探索中的代表作。作品以环抱式构图将画中主体与左右两侧耸立的山峰融合在一起。结合宋代山水画的高远法、深远法营造出群山高低错落的整体布局。山体本身采用了线面结合,皴染结合的手法,层层积墨而成。画面中的用笔,即有细线条的勾写,又有大笔触的书写。造型的趣味,笔墨的味道,画面的节奏韵律,追求在写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来。

中华国资-苏工制造

197cm×187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写"不仅是在用笔中保持传统书法用笔起止有序的用笔规范,和笔断意连的书写状态,更重要的是在造型上秉持中国写意意象造型的审美追求,不苛求外形肖似却紧抓物像的神采。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法则。画面中深色山体结构严谨、造型扎实,与之形成对比的"天眼"主体框架采用了计白当黑的虚画法。

以长短线条淡墨勾写的天眼主体框架,前景钢梁,用爽利的线条勾写其大意,从中心向四周逐渐省略细节,环梁最远处不再着墨,近乎留白。钢轨道由外向内一圈一圈环绕,最终汇集于中心环梁上。通过利用线条走向、黑白色块角度等多种元素,有意使"天眼"框架在视觉上具有漩涡感,不仅增加了"天眼"建设状态的动感,又使画面节奏跳跃富有张力。

曜——Light of the city

170cm×160cm ║ 纸本水墨 ║ 2016年

通过视觉力的牵引成功将观者的视觉最终锁定在"天眼"中心的建设者身上,增加了画面的故事性与生动性,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兼工带写并辅助借鉴了版画等其他画种的技术语言,有些地方是在喷壶喷染墨色后趁湿淋写滴洒而成,有些地方借用滚筒,棉布等工具粘墨拓染,这些都是为了在确保构图造型严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写意语言随机性与偶发性这一特殊魅力,同时在最终调整阶段进一步加大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对比,使得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细腻。

长江上的奇迹

192cm×172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

创作对象与素材是全新的,以往熟悉的传统语言很难直接拿来。比如,由于处于建设过程中,四周的山体大部分是被机器挖掘过的,完全不可能挪用传统文人山水画中茂密植被覆盖下的山体皴法。但中国画意象造型、意境营造的审美内涵可以被延续,可以结合新的笔墨语言获得新拓展。

地心幻境

140cm×70cm×5 ║ 纸本水墨 ║ 2022年

完成天眼创作后我立即着手创作了《向海图强——蛟龙号》,并相继创作了《逐梦深海——奋斗者号》。这个选题应该是我所有创作中最难的一组,前后几经易稿,反复修改打磨。万米海底一片漆黑,地形复杂多变。起伏的山脉,断裂的海床,深邃的海沟,彼伏的烟囱......关于这“世界第四极”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图像资料非常有限。但构建洋底海沟,营造混沌又丰富的深海环境却恰恰是体现深潜器科技含量之所在。

冰川墨迹

34cm×49cm ║ 纸本水墨 ║ 2022年

是不能规避的创作重点,是作品艺术表现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该创作成败之关键。深潜器的海底作业首先给人严肃庄重的感觉。画面要展现出崇高、神秘的艺术美。这种崇高、神秘即有海底自然环境的宽广博大;又有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科考精神之博大。这就要求画面首先在构图上要展现出大势逼人,深邃壮阔的气象格局。

云海洞窟

“峰峦深厚,势伏雄强”的宋代山水画拥有“巨碑式”典范构图,为创作提供了参考。画中一侧山体延展出画面形成了山体高度无限延长的视觉感受,以此表现马里亚纳海沟的无限深度。另一侧的海底礁石层叠凸起,从画面上暗示出海沟不断变化的宽度。并借用它奇特嶙峋的结构和附着其上的洋底微生物暗示水下山峰的特殊属性。画面最下方,视觉前景处描绘了细节丰富的海底烟囱。

这是深海科考的目的所在,也是画面的次画眼。既要有法度严谨的细细刻画又要表现出矿物质烟囱造型的嶙峋陆离。创作中的画眼无疑是用工作手臂抓取白烟囱,获取硫化物样本的蛟龙号,和万米海底抓取投放物的奋斗者号。

灵隐飞石

潜水器的自带照明系统在海洋深处只能照射7米远。除此之外深海没有任何光源。描绘深潜器的海底作业不仅要营造严肃庄重的感觉,还要兼顾神秘感与玄幻感。选用纯水墨表现深海最符合物理常识。同时水墨语言强大包容的表现力,与玄幻神秘的深海世界也更加契合,更利于深邃、庄重的氛围营造。

画面整体统一在重墨调中,在重墨调中通过细腻的层次区别分理出画面的主次、远近关系。画面的白色仅集中在深潜器及其周遭有限的局部空间内。整体的深沉墨色与深潜器的浅灰色及其中不着一笔的纸色反白形成画中的最强对比,彰显着深潜器的画眼身份。以水墨晕染出的光束与纸面泛白在画面的墨调对比中增加了神秘感。让“蛟龙”、“奋斗者”成为画中的耀眼存在。

香巴拉秘境·人间天路

138cm×69cm ║ 纸本水墨 ║ 2023年

如何强化创作元素的海底身份,成为了该创作的又一难题。除了画面山体中暗藏着丰富多样的深海动植物。远离深潜器游动在画面顶端的鱼群也试图揭示画面的海底环境。但洋底生物的微小需要驻足观察才能发现,画面如果仅靠微生物不能让观者一目了然这是海底的环境。所以在画中清远高旷的远山顶部用水墨晕染法再现了由水底观水面的光折射效果。营造了更加深远的视觉层次,给人以神秘悠远的遐想空间。

香巴拉秘境·生命流转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23年

完成国之重器的创作后,我又将注意力转到重大基建项目。南通地区古有范公修堤筑桥,后有张謇办厂造城。但南通的发展历来受交通限制,虽与隔壁的上海一江相临,却天险阻隔路难通。2020年沪通长江大桥成功通车,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上屹然挺立的是世界最大跨径,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是中国工匠大手笔挥写的基建传奇。

作品《长江上的奇迹》力图与以往表现桥梁建设的山水画作品拉开距离,选取一个建设活动的局部入画,摒弃了周遭房屋建筑等环境元素,将视觉凝聚在桥梁主塔基座上。用大俯瞰视角以点带面描绘大桥的建设状态。画面左右呼应的塔吊行成冲出画面的视觉张力,用虚线勾写其主次。主塔横梁的宏伟则通过与周遭船只的体量对比彰显气势。

香巴拉秘境.文化对望

横梁内错综复杂的钢筋结构被分解抽象为单纯又丰富的笔墨语言,画面倾向于破除立体,转而经营纯粹的表现性视觉效果。画面右实左虚的留白,是空气流动,也是时间的凝注。钢筋水泥被太阳晒热,是阳光下闪烁的江上奇迹。

香巴拉秘境.心湖倒影

与“天眼”同系列的《匠心筑梦——建设中的雪如意》是在冬奥会前夕用当代水墨语言描绘奥运场馆建设的作品。画面布局上运用了几近中轴对称的设计安排,主体建筑“雪如意”压在中轴线上,自上而下如瀑布般伸展到观者面前。“雪如意”上窄下宽,上方下圆的天然造型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稳定感和包容感,同时宽窄度的逐渐变化表现了雪如意最高处到地面的高度差。形成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工程的宏大壮观。

香巴拉秘境·浮生若梦

138cm×69cm ║ 纸本水墨 ║ 2024年

画面山体结构严谨,沿用了系列主题创作中勾勒、晕染、皴写等多种手法。“雪如意”作为画中主体则延用计白当黑的虚画法。以极淡的墨勾写结构。一简一繁,一黑一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感。画面中闪烁的留白一来有表达落雪之意,二来使画面形成巧妙的节奏搭配,营造处轻松跳跃的现代感和运动感。

醉春风

180cm×97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雪如意”下部主体大面积的留白为描绘点缀期间的工人团队留下了空间。画面从山水画的视角切入当下热门主题。试图将宋代全景式山水、现代俯瞰视角引入创作中。将画面的关注视角由局部放到宏观。将主题创作惯有的关注焦点——人物活动转化成极小的点景。如此既保留建设者的在场,又通过极大的比例反差体现出科技、建设成果的宏大气象与中国气派。劳动瞬间的点景式处理丰富了建设场景的动感与张力,强烈的大小对比彰显了工程的宏伟与壮阔。

盼中秋

当画家长时间聚焦一个主题,熟悉并习惯一套艺术语言的时候多少会产生一丝惰性。长期待在画室里复制自己的笔墨经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佳作"的数量。但久而久之总有些乏味的腻烦。不仅观众腻烦,估计画家多半自己也有点吃不消,就像每天都吃一样菜,再好吃也会营养不良。毕竟自然太博大,人类太渺小。

悲鸿故居

180cm×97cm ║ 纸本设色 ║ 2015年

沉溺在一片池塘而放弃整个山林确实会了无生趣。我想画画应该是快乐的,出游也是快乐的。二者相结合不仅快乐加倍,一定会大有所获。于是我总时不时的想走出舒适区,来一次打破僵局的艺术逃逸,和自己的笔墨记忆与肌肉习惯说一次背叛。在看似有主题又无主题的创作中,激发出全新的笔墨语言,开拓更为宽广的艺术之路。在这一驱动下我创作了《地心幻境》《共生世界》以及《香巴拉秘境》。

鼓浪屿的风

《共生世界》试图在全息宇宙多位时空意识层面下探索生命的来去及本源的真谛,唤起人类思考历史与未来的当下指引,科技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共生。《地心幻境》则是回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天地是怎样分割而成?沧海桑田又是如何首尾相依、更迭替换。脚下的地幔与空中的浮星又是怎样在有声无声中完成了生命的孕育与转化。我力图让黑与白、实相与虚境交错呼应,在宣纸上演绎着水墨的无限扩张。

四月天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16年

这些年我从描绘都市生活到大国工程,从探寻沧海奇幻、地壳运动,再到思考天体演变下地球生命的共存共生,作品一次次的突破山水画题材固有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定式。我在努力展现山水画在当下世界维度中的无限边际与无限可能。

季候风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16年

山水画文化脉络的传承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既要秉持传统绘画的文脉,又要兼顾当代审美习惯,与时代文化精神相契合。唯有守正创新才能使传统画种拥有鲜活生命力。唯有发展才是真正的有益传承。拓展山水画的形式外延是为了激活无限的多种新探索。所有新艺术形势都将是万千可能中的细小微尘。绝非唯一指归,我们要以无限开放的心态唤起想象的内在能量。以期山水画的长河亘古弥新。

2023年8月29日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16年

云烟早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16年

侨乡情

138cm×69cm ║ 纸本设色 ║ 2024年

都市公馆

138cm×33cm×3 ║ 纸本设色 ║ 2024年

关于王顾宇

2013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二级美术师,江苏省书画院专职画家,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当代书画院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英才”、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优青”,江苏十佳优秀青年美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