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回忆 | 发扬优良传统 再攀科学高峰

发布时间:2025-07-10 22:34  浏览量:3

发扬优良传统 再攀科学高峰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这是一个永载中国测绘史册的辉煌时刻,万众瞩目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名冲顶队员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功地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圆满完成了峰顶测量任务。

接受任务 精心准备

2020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测绘工作者,能够参加珠峰测量任务是一生中的至高荣誉,但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奉献!我在接到这项国家任务时,倍感荣光,异常兴奋,也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达千钧。

时间紧迫,我立刻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准备工作。其中,首要的就是选拔参与此项光荣任务的人员,尤其是计划登顶的测量登山队队员。从初选到最终的考核,我全程参与其中。我们制订了选拔标准,把年龄设定在毕业一年以上到37岁以下的范围。消息一出,队员们踊跃报名,我非常高兴,因为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是完成任务的两大关键因素。

随后,根据报名情况,在了解队员的意志品质、工作经历、家庭情况、技术特长等状况的基础上,最终从几十人中挑选出王伟、马强、张卫东等10名队员,代表国测一大队来到北京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接受集训,正式以2020珠峰测量登山队队员的身份开启征程。这些遴选出的精兵强将,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正式攀登中,都表现得很好,得到了中国登山队教练们的赞扬。

除了这10名测量登山队队员,国测一大队先后有120多人次参与到此项任务中。每名队员都是业务能力强、野外工作经验丰富、政治和心理素质过硬的业务骨干。更令人自豪的是,53名一线队员中有35名共产党员。

接下来,我要考虑和着手处理的问题包括技术和仪器装备两个方面。我们要对珠峰地区周边的资料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国家新一代测绘基准,并结合珠峰测量的特殊性,制订最佳的施测方案,获取峰顶多源数据,满足取得最终成果的需求。

仪器设备是此次测量的核心部分,所用仪器要适应珠峰地区极其特殊的环境,尤其是峰顶仪器更为关键。我们不仅对峰顶将要使用的重力仪、冰雪探测雷达、GNSS接收机、觇标和棱镜等仪器设备做了大量的改进并多次测试,也对在山下使用的超长距离测距仪、气象仪、天文测量系统等设备进行了反复检测,以确保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万无一失。

珠峰脚下 厉兵秣马

珠峰的地理环境非常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气候异常恶劣。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是喜马拉雅山区的风季,风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珠峰地区8000米的高空,季候风没有遮挡,非常强劲。而6月至9月又是珠峰地区的雨季,高海拔地区极易凝云成雨,多出现雨雪交加或大风雪天气,气候变化非常快。只有5月,风季和雨季短暂交替,风雪较小,才会出现稍纵即逝的登山窗口期!一旦错过就失去本年的登顶机会。

珠峰高程测量的工序非常繁杂,需要提前完成大量工作,做好前期准备。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我们在人员训练、前期外围测量、进口氧气瓶入关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通过有关部门和同事们不断协调与努力,最终都得到了解决。2020年3月2日,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我们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出征仪式,第一批29名队员从西安出发奔赴西藏,2020珠峰高程测量外业测量工作全面启动。

4月7日,珠峰脚下大本营营地建成,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队员正式进驻大本营。测量登山队队员在这里继续开展攀登训练和仪器设备操作训练,队员们状态良好,信心很足,国家登山队也安排了能力最强的队员和教练员来到大本营。为了确保本次任务顺利完成,57岁的著名登山家、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也亲临现场并担任登山总指挥,国家登山队副队长次落担任本次测量登山队队长,亲自带队进行攀登训练。与此同时,珠峰外围的其他测量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珠峰大本营位于世界最高寺庙——绒布寺上边的一处河谷地带,海拔约为5200米。大本营地势相对开阔,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布满了碎石,周边还有几条受冰水冲刷形成的河道。这里是开始登山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营地,从1960年开始,很多登山者就将这里亲切地称为“大本营”。从这里向上再走几百米就到了山坳,就开始向山上攀登。因此,大本营是一个后勤补给保障的主要场所。

为了测量工作的需要,我们在距离大本营约4000米、海拔约5400米的一片狭小而平坦的区域建立了二本营,作为登山沿途中转和在交会点工作的测量队员的补给营地。从大本营到二本营徒步大约需要2小时,给养保障主要靠牦牛运输和人背肩扛。从二本营开始,测量队员就要分散穿越绒布冰川,向不同的交会点进发开展工作。

除了大本营的交会点外,其他5个交会点都位于绒布冰川的东、西两侧,海拔为5600米至6000米不等,条件极为艰苦,地面上都是乱石滩和冰川活动带下来的巨大石块,很多点位连搭一顶帐篷的地方都没有,夜晚还经常有大风雪出现。队员们前往交会点,需要穿越绒布冰川和翻越陡峭的山崖,非常危险,以往几乎没有人到达。这6个交会点的选择,主要是满足仪器可以照准珠峰峰顶即将竖立起的测量觇标,从不同的位置对珠峰进行三角交会测量。

2020年4月30日,测量队员们历经一个多月,完成了珠峰外围大量的基础测量和前期测量工作,为登顶测量做好了充分准备。

两次冲顶 历尽艰险

根据气象消息,2020年5月12日是一个登顶的窗口期,指挥部决定抓住时机尽快出发。从大本营前往峰顶,途中一般需要5天时间,先后要经过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6500米的前进营地、7028米的C1北坳营地、7790米的C2营地和8300米的C3突击营地。

5月6日中午,我们为测量登山队员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出征仪式。14时,队伍开始出发。他们历时6个多小时,20时左右到达了海拔5800米的过渡营地,在此过夜休整。5月7日1 7时左右,经过近7个小时的攀爬,测量登山队从5800米过渡营地到达了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队员们状态良好,山上风也比较小。按照计划,5月8日,队员们在6500米的前进营地休整一天。

5月9日,测量登山队按照计划就要向海拔7028米的C1北坳营地进发,此时前方修路队传回消息,在接近海拔7000米的北坳冰壁附近,雪深、风大,极易因为流雪而导致雪崩。雪崩对登山者来说异常危险,如山一样的积雪崩塌下来,瞬间可以覆盖和淹没一切。修路队受阻,无法继续前进完成修路任务。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为了安全起见,测量登山队第一批队员于当天20时下撤返回大本营。5月10日,其余队员撤回大本营继续等待合适天气。

失去第一个窗口期,我心头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因为5月应该还有一两次机会,队员们也正好借机进行拉练适应和进一步高海拔攀登训练。气象部门预测第二个好天气会在5月17日以后出现,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第二个窗口期的到来。

指挥部随时关注着珠峰峰顶的天气变化情况。从天气预报来看,2020年的气候非常反常,好的天气不多。根据天气预报,5月22日会是第二个窗口期,峰顶风速会变小。按照以往登山的经验,高海拔地区大风是影响登山的最大因素。一般来说,海拔8000米以上雪不会太大。经过综合研判,指挥部决定将5月22日作为窗口期,安排第二次冲顶。

5月16日中午,我们再次召开了指挥部会议,明确了冲顶方案和计划,并且调整了冲顶人员名单。13时,测量登山队经过休整,从大本营再次出发,20时到达5800米的过渡营地。

5月17日11时,测量登山队从5800米的过渡营地出发,历时5个多小时,到达6500米的前进营地。营地有极强的阵风,并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5月18日,测量登山队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召开冲顶动员会,公布了12名攻顶队员名单,为最后的冲顶做好了准备。

随后,经过两天艰难的攀爬,队员们于5月19日越过了7028米C1北坳营地,5月20日19时到达7790米营地,队员们终于通过了海拔7000米的北坳大冰壁和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原以为最困难的大风口都过去了,后面高山风会变得小一些,但没有想到,受多年不遇的气旋风暴“安攀”的影响,7790米营地全是大雪,海拔8000米以上,雪深近1米。

5月21日,就在计划冲顶前一天,前方修路队传来消息,7790米的C2营地以上的区域雪深已超过1米,修路队前期布设的供测量登山队使用的路绳已完全被雪覆盖,根本无法前行,只能停止前进。为确保安全,中午时分,测量登山队决定下撤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休整待命。

两次冲顶受挫,大家的心理压力都很大。但登山就是这样,就要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迎难而上 登顶成功

两次冲顶失利,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尤其是时间已经到了5月下旬,窗口期更短,并且气象条件也越来越差。指挥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我们经过慎重研判,决定成立冲顶突击队,选拔具有丰富登山经验的测量登山队队员冲顶,由原计划的12名冲顶队员缩减至8名。同时,天气预报由原来的8小时预报一次改为3小时一次,甚至2小时预报一次,气象部门的同志们更加精准地预报山顶的风速、降雪等气象元素。

5月24日14时15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名勇士再次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当晚到达海拔7028米的C1北坳营地,准备第三次向顶峰发起冲击。

5月25日19时,我得到消息,队员们当天从7028米的C1北坳营地出发,历时8个小时艰难攀登,陆续到达海拔7790米C2营地,全体人员身体状况良好。7790米营地高山风比较大,队员们在大风中艰难地搭起帐篷。

7790米的C2营地位于大风口上方的冰岩混合地带的斜坡上,大风是这个地方的特色,气温基本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帐篷不能提前搭起,只能在一个倾斜的山坡上现场搭建。队员们好不容易搭起的7顶帐篷中有3顶被大风刮破,他们只能几个人挤坐在一起,听着呼啸的大风熬过一夜。从前方传回的视频里,我看到,在剧烈晃动的帐篷中,两名队员用手扶着重力仪,确保其不受碰撞。我被他们在如此恶劣环境中,时刻不忘保护好仪器设备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

5月26日16时35分,前方传来好消息,修路队6名队员终于成功地将安全路绳铺设至珠峰峰顶!大家一片欢呼,为这些勇敢的、默默奉献的修路队员点赞!

5月26日,8名测量登山队队员从7790米的C2营地出发,晚上抵达海拔8300米的C3突击营地,做好了最后的冲顶准备。此时,大本营已持续了几十个小时的大暴雪,每个人心里都十分紧张。

5月27日凌晨1时,指挥部与山上联系得知,队员们开始做冲顶前的准备工作。他们的饮食极简单,由于高寒缺氧而引发的高山厌食症使每个人都没有胃口。为了增加热量补充体力,他们用酒精炉煮一点儿开水,冲泡一点儿炒面,外加一点儿方便食品,强迫自己吞下。

凌晨2时,次落队长通过对讲机告诉我们,山上风变小了,积雪也不太厚,队员们开始出发,预计上午8时至9时到达峰顶。

攀登非常艰难,每个队员除自身物资装备外,还携带了测量仪器设备,负重达20多公斤,在8300米以上氧气极其稀薄的极高海拔山地攀爬行进,每走一步都要伏在登山镐上喘几口气,平息一下剧烈跳动的心脏才能继续攀登。我们在大本营通过天文望远镜,看见几个黑点在山脊上缓慢移动……

在焦急的等待中,2020年5月27日11时,我终于听到次落队长用对讲机报告,全体测量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登山总指挥王勇峰队长向大家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指挥部帐篷内外一片欢呼,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大家终于盼到了这个让人喜极而泣的重要时刻!

巧合的是,这个日子与1975年老一代测绘登山队登顶竟是同一天!时隔45年,火红的觇标在同一天又一次竖立在世界之巅!这既是对测绘精神和登山精神在新时代测绘英雄群体中薪火传承的最佳诠释,也是对前辈的致敬。

几经波折 完成任务

登顶成功,仅仅是珠峰峰顶测量完成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随后在峰顶的测绘工作。就在大家欢呼庆祝的时候,对于测绘人来说,真正的工作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队员们首先要尽快在峰顶稳定牢固地竖立起测量觇标,让觇标上的棱镜面向大本营方向,这样才能接收到测距仪发射的激光信号。我当时甚至担心登顶队员在匆忙中忘记取掉觇标上保护棱镜的镜头盖!

觇标有2.67米高,需要1个人扶稳,3个人同时竖立。峰顶刮着大风,在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倾斜山顶上,要尽快把觇标的金属锥脚钻进冰雪地面,用9根绳索把它固定稳妥,操作难度非常大。

在峰顶工作的队员们压力极大,由于海拔太高,每个人的思维和动作都变得迟钝和缓慢,仪器的操作难度相应成倍增加,很多在山下培训时熟练掌握的操作动作,到了山上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指挥部通过对讲机不断地和次落队长保持联系,排除出现的大小故障。

为了方便操作,普布顿珠、次仁多吉等3名队员摘下了氧气面罩,进行无氧操作设备100多分钟。还有两名队员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为了精确地使用仪器,冒着冻伤手指的危险,毅然摘掉羽绒手套,操作重力仪和GNSS接收机。最终测量登山队在珠峰峰顶连续工作了150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地球之巅停留时间最长的纪录。他们是我心目中的勇士!实至名归的英雄!

当觇标竖立在峰顶后,在珠峰周边的6个交会点上等候多时的测量队员们,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

在峰顶长久停留,登山队员的体能已达到极限。为确保安全,王勇峰队长下达了下撤的命令,不仅人员要安全下撤,承载着测量数据的仪器设备也必须安全带回。

珍贵数据 成功获取

我们先前在大本营和6500米前进营地做过多次测试,用于峰顶测量的仪器将测量数据同步进行网络数据传输没有问题,但仪器到了峰顶却无法及时传输数据到大本营。到底仪器设备里的数据是什么情况?测量时间是否足够?仪器的存储卡中会不会是一片空白?我捏着一把汗,寝食难安。在拿到最终测量数据之前,谁也不敢断言测量已经取得成功。

5月2 8日2 0时,测量登山队下撤到大本营,我们立刻安排技术人员下载检查数据。我独自在帐篷外焦灼地踱步,不敢进帐篷,担心看到卡上一片空白,也担心工作人员告诉我,数据质量不佳……

22时50分,我实在忍受不了这份煎熬,进到帐篷里,小心翼翼地询问数据情况。队员告诉我,还需要10分钟结果才能出来。这10分钟是我经历的最漫长、最难熬的时间。终于,当我看到一名队员对我比了一个“OK”的手势时,一颗揪着的心才放松下来。

这时,距离5月27日11时队员们成功登顶已经过去了整整36个小时,也正是在这时,才真正标志着2020珠峰高程外业测量工作圆满成功!现场一片沸腾,大家都万分激动和兴奋,持续几个月的巨大压力彻底释放。

李国鹏(右)在珠峰二本营指导作业

峰顶测量完成后,我们将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个单位——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他们将对观测数据进行精密的处理计算,并最终确定珠峰高程。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令人自豪的是,我们首次在珠峰峰顶全面使用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来测定珠峰数据,接收的卫星数量多、时间长,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这次珠峰高程测量获取的数据非常丰富,有北斗卫星导航数据、峰顶雪深数据、气象数据、重力数据,以及珠峰地区周边大范围的高等级的水准数据、天文数据、三角交会数据等,还在大本营和东绒2两个点位进行了天文测量和绝对重力测量。所有数据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同时,本次珠峰测量使用的大量测绘仪器设备都是国产的。我们使用的觇标、冰雪探测雷达、重力仪、GNSS接收机、超长距离测距仪等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性能可靠,充分彰显了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水平和实力。

另外,此次我们将重力测量推到了珠峰峰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珠峰峰顶重力测量的实施,将有利于珠峰地区似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测量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研究数据。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测得的顶峰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以前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准确的重力异常数据。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地区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和冰川变化、地震、地壳运动等领域的研究。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测绘人的努力,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此前已经实施了6次珠峰测量,而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这次珠峰高程测量,国测一大队与中国登山队两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队伍密切配合、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共同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使命。

2020珠峰高程测量,过程艰难曲折,结果圆满完美。在攀登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国测一大队和国家登山队两支优秀队伍的顽强拼搏精神,来源于为了祖国勇于奉献的队员们,修路组、运输组、交会组、外围测量组及后勤保障人员在这项重大任务中,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精神,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英雄。

2020珠峰高程测量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兄弟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帮助,还有很多在背后默默关注我们、支持我们的职工和家属!在任务实施最艰难的时候,每一个电话、每一条短信、每一次关注,都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对珠峰高程进行了多次测量,取得精确数据,展示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求知和探索精神。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继续前行,再攀高峰!

(作者系国测一大队队长,2020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