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开元通宝为何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一枚小钱牵出盛唐货币改革布局
发布时间:2025-10-06 12:32 浏览量:2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里,30枚金质开元通宝在泥土中沉睡千年,它们曾经在承天门上被唐玄宗抛洒而下,化作宫女嫔妃争抢的“金钱雨”。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30枚金开元通宝,这些不与市场流通的金钱,却揭开了中国货币史上最重大变革的序幕。2025年香港文物探知馆的“唐风万里”展览中,香港出土的开元通宝与切角碎银块静静陈列,述说着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盛况。
这些跨越千年的钱币,为我们揭示了开元通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一枚货币,更是中国货币制度从重量体系转向信用体系的转折点,奠定了后续一千多年的钱币形制基础。
01 乱世革新,货币一统
隋末唐初,货币体系陷入混乱。隋炀帝大业年间,货币体系基本崩溃,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市场上流通的线环钱轻薄不堪,八九万枚才满半斛,民间甚至出现剪铁、裁皮、糊纸为钱的混乱现象。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面对的是一个货币体系近乎瘫痪的江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李渊果断下令废除使用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这一举措犹如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元通宝的“开元”二字并非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之意,“通宝”则表示通行宝货。这一命名本身就象征着与过去货币体系的决裂。
02 制度革命,开启新篇
开元通宝在中国货币史上实现两大根本性转变,其影响延续千年。
它结束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历史。从秦半两到汉五铢,钱币一直以重量命名,而开元通宝则首次以纯货币符号亮相。
这一转变标志着货币价值基础从金属重量转向了国家信用,就像现代纸币,其价值不取决于纸张本身,而源于国家背书。
开元通宝还首创了十进位衡法。每十文钱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这一变革催生了后来中国衡法中的“钱”单位,并奠定了此后货币进位的基础。这种十进制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公制单位,让计算变得简单直观。
03 铸币艺术,盛世写照
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初唐书法家欧阳询亲笔书写,其字含八分隶体,笔力险劲,端庄俊雅。
这些钱文不仅是货币符号,更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钱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欧阳询的书法在当时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连高丽国都专门派遣使臣到唐朝求取他的墨宝。由他书写钱文,大大提升了开元通宝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开元通宝的铸造工艺精湛,形制规整,轮廓深峻。标准开元通宝钱径约2.4厘米,重约4克,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国力强盛,钱币质量提高,重量可达4.5至5克。
钱币的重量与质量,成为国力强弱的晴雨表。
04 国际货币,丝路遗珍
近年来考古发现证明,开元通宝不仅是唐朝内部流通货币,还是丝绸之路的硬通货。
2025年香港“唐风万里”展览中,香港大屿山赤鱲角、东涌及䃟头出土的唐代开元通宝与切角碎银块,无声诉说着当年商贸盛况。
这些钱币与香港出土的唐代陶瓷器、铁兵器、银髮钗、琉璃指环一同证明,香港在唐代并非“未开埠的小渔村”,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唐代商船往来广州时,常泊于香港水域等候季候风,使香港成为航海补给与中转枢纽。
开元通宝在丝绸之路上的流通,印证了盛唐的开放姿态。这些钱币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样,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通用货币,承载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
05 钱币版别,价值多元
开元通宝铸造时间长、数量众多,版本繁多。钱币学家彭信威将开元钱大体划分为光背、月形图案背面和各种杂色开元三类。
已故钱币学家彭信威曾将开元钱大体划分为光背、月形图案背面和各种杂色开元三类,这种分类有助于更简便地判断与研究这种钱币。
不同版别的开元通宝在收藏市场上价值差异显著。2022年安徽邓通春拍,一枚唐代开元通宝背上月银质以2.3万元成交。
杭州宜和2021年秋拍,一枚唐代开元通宝母钱拍出3.45万元。而北京古玩城2017年秋拍,一枚开元通宝背三云更是以5.17万元成交。
这些交易价格显示,开元通宝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年代久远,更在于其版别稀缺性和品相。对于收藏家而言,开元通宝是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领域,从普通品到珍稀版别,形成了完整的收藏体系。
06 金融创新,盛世基石
开元通宝的发行,为大唐盛世奠定了金融基石。这种钱币质量过硬,在很短时间里就取代了隋朝的五铢钱,重建了货币体系,恢复了商贸市场的正常。
唐朝的金融体系并不固步自封,在安史之乱后,面对财政困难,唐肃宗还发行过“乾元重宝”大钱。乾元重宝一度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并行流通。
这种货币制度的调整,反映唐朝政府尝试通过金融手段应对经济挑战。
尽管乾元重宝的流通时间不长,但开元通宝始终是唐代最主要的货币,贯穿唐朝二百八十六年。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是经济繁荣的前提。
开元通宝就像现代经济中的基准货币,为市场交易提供了可靠的价值尺度,促进了唐代商业的繁荣。
走在西安博物馆,凝视玻璃柜中的开元通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枚圆形方孔的钱币,更是一部浓缩的唐代经济史诗。
从“开元通宝”开始,中国的钱币不再以重量单位命名,而改为“宝”“通宝”“元宝”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今天,我们钱包里的人民币,其本质也是国家信用的象征,与开元通宝一脉相承。货币的形式在变,但其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本质,依然延续着千年前奠定的金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