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一天决定全港停课但没下雨,香港特首今天回应了!

发布时间:2025-07-15 22:35  浏览量:3

李家超指出,超前部署的目的在于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正确决定。 (点新闻记者麦钧杰摄)

【点新闻报道】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5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记者。对于政府此前因热带气旋丹娜丝作出的“超前决定”一事,李家超指出,超前部署的目的在于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正确决定。在政务司的统筹过程中,警务处、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等部门做了大量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不仅本次会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做。针对关于停课的不同意见,日后政府亦会总结经验作全盘考虑。

此前,天文台于7月9日晚11时首次发出黄雨警告,并于45分钟后改发红雨;午夜12时45分改发黄雨,1时40分取消警告。 7月10日上午8时35分再发黄雨警告,9时36分改发红雨警告,10时40分改发黄雨,中午12时40分再发红雨,历时近3小时,下午3时30分改发黄雨,至晚上8时取消。由于预料天气持续恶劣,教育局7月10日中午宣布7月11日所有日校停课。

停课遭质疑陈国基解画“艰难决定”:选择超前部署宁安全莫后悔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社交平台发题为“艰难的决定”一文,解释“超前决定”停课和更改中一入学注册日期的决定,以及天文台多次频繁转换黄雨及红雨信号的原因。

陈国基指,7月9日收到天文台汇报,预警7月10日至11日可能出现暴雨及狂风雷暴恶劣天气,感到十分忧心。一是回想起以往市民在恶劣天气下返工返学,在街上狼狈行走、举步维艰的画面,于心不忍;二是因为7月10日至11日正是中一入学注册日,很多家长会同小学毕业的子女前往中学注册,更会有家长带派位结果未如理想的子女到不同学校奔走叩门,如遇恶劣天气状况会非常辛苦狼狈。所以当天第一时间召开了“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听取天文台的汇报,为可能出现的暴雨及狂风雷暴恶劣天气作超前准备。

陈国基7月9日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检视并督导跨部门就台风及暴雨袭港的整体准备和应变部署。

据天文台解释,暴雨预测与台风预测有很大分别。在现今的科技下,台风走势有较大可预测性,但是暴雨带则千变万化,越早作出的预测,误差越大。他指,曾经有天文台的同事做了一个很形象化的比喻:我们都知道在煲水时,水会在100度的时候沸腾,但是我们不会知道究竟哪些“气泡”会在哪里冒出来。暴雨预测就是这么困难。

而根据天文台在会议当天所作的预测,最大的暴雨预计会在7月11日清晨影响香港。当时督导委员会面对艰难的选择:究竟是按照惯常做法,继续等待不断更新、而且越实时越准确的天气预报,才作防灾准备和应变部署;还是根据大势预测作出超前准备,防范灾害、给市民更好的安全保障?

陈国基指,虽然选择等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不确定性,亦可以避免偏差而被市民质疑,但市民就要像过往一样,等到清晨5时、6时才得知最新的天气警告讯息,市民自身的应对安排亦会变得很仓促狼狈。过往更有不少市民、学生出门后才留意到即时发布的天气警告讯息,市面会较为混乱。相反,如果选择提早预警并作超前准备,则可以让社会各界提前准备就绪,尽量减少对生活的影响和困扰。当然,因为暴雨科学预测的困难性限制,早期预警会有出现偏差的风险。

他强调,保障市民大众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首要和根本任务,所以选择提早发出预警。哪怕“做多”或者有偏差,都认为应该“宁安全、莫后悔”,根据科学的天气预测,担当作为,从市民角度出发,尽早发出预警并做好早期应对方案和措施,全力减轻恶劣天气带来的威胁和影响。

中一入学注册日方面,由于预计7月11日的天气情况持续恶劣,为确保年轻学生的安全,并考虑到全港大部分学校已陆续放暑假,停课对学生的实际影响较少,于是作出另外一个艰难决定,就是超前在10日中午公布11日所有日校停课,并将原定11日的中一入学注册日顺延至下星期一(7月14日)。

陈国基指,我们清楚明白,任何停课和更改中一入学注册日期的决定,都可能会为一些市民带来不便,我们亦十分理解伴随“超前决定”的,就是更多的不确定性。然而,年幼、年轻学生的安全,一定是我们最重要的考虑,我们亦希望透过尽早的公布,方便家长和照顾者作好准备。

关于天文台由7月9日深夜起先后5度发出黄色暴雨警告、3度转发红色暴雨警告,质疑天文台为何不一直挂“红雨”。陈国基解释,受“丹娜丝”残余及西南季候风“共同发力”,这次的雨势变化十分急促,每个暴雨警告信号的发出或转变,都是根据当时的实时降雨数据和科学预测,例如“黄雨”和“红雨”就分别代表香港广泛地区已录得或预料会有每小时雨量超过30和50毫米的大雨,且雨势可能持续。天文台会因应天气转变,发出不同的暴雨警告,并即时透过电台和电视台向市民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