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真多!商家只赔“红包券”,预售女装“虚假发货”真相揭秘
发布时间:2025-04-20 18:30 浏览量:3
近日,话题#谁来管管现在的女装##女装退货率越来越高#相继冲上微博热搜。一时间,评论区成了“吐槽大会”,引来不少网友分享网购预售女装的糟心经历:一条裙子等了快2个月,收到的衣服货不对板,女装尺码越做越小,商家虚假发货......
法治网记者梳理多个社交平台发现,近期有关“网购预售女装虚假发货”的投诉较多。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统计,自今年1月份以来,后台涉及女装虚假发货方面的投诉高达2300余条,其中大多是预售订单,且涉及多个电商平台。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网购女装的最高退货率在80%左右,预售女装的出现与退货率高有关,而退货率高又与商家销售劣质衣服有关,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商家把库存压力和风险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商家套路多,赔偿只给“红包券”
前不久,大学生娜娜(化名)在某直播间购买了一条预售工装裤,原本应该15天内发货,结果等了20多天,快递一直显示为“揽收”状态。与商家联系,对方先说快递丢了,又称商品有损坏重新补发,让她再等等或者申请退款。
娜娜忍不住吐槽道:“商家显然是故意的,可能手里根本就没货,这不就是虚假发货嘛。”最后,经过和商家、平台的多次交涉,她收到了退款和商家赔偿的30元赔付红包(以下简称“红包券”)。
法治网记者注意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女装虚假发货”的涉诉金额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主要诉求为“退货赔偿、作出处罚、发货、下架”,投诉处理结果大多是:网购平台退款,商家按照平台相关规则赔偿5元至500元不等的“红包券”。
由于维权“拉锯战”过长,有的消费者接受了“红包券”赔偿,还有些消费者通过更多平台投诉维权,或者去商家注册地投诉,要求严厉处罚商家。
那么,网购预售女装遭遇商家虚假发货,网购平台仅仅是退款就可以吗?平台还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庄京表示,依据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平台作为交易组织者和管理者,有义务审核商家资质、规范交易行为。若对商家虚假发货监管不力,导致此类现象频发,需承担相应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平台明知或应知商家侵权却未采取措施,将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平台应利用技术监测发货,及时处理投诉,处罚违规商家。
目前,大部分商家把“红包券”作为对消费者的赔偿,这种行为合法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等相关规定,如果商家存在违约行为,应当赔偿对消费者造成的全部损失。赔偿损失是指作为违约方以支付现金的方式弥补守约方所遭受的损失,特别强调必须要以金钱的方式赔偿。“红包券”并不是金钱,也不能兑换成现金,只能在平台消费时抵扣价款。所以说,商家以消费券、代金券或“红包券”等方式作为对消费者的赔偿,显然是不合法的,这种做法不应该得到支持。
遭遇虚假发货,能否要求“退一赔三”?
今年3月,湖北女孩晚晚(化名)在某社交平台女装直播间购物,下单了一件售价为59.9元的预售外套,商家承诺7天内发货,然而迟迟不见快递信息,直到多次催单,商家才在下单12天后发货,但寄来的不是外套,而是一双袜子。
“我找电商平台客服投诉,客服让我去找店家协商,更可气的是,店家既不解释也不赔偿。”晚晚无奈说道。在与平台、商家来回交涉无果后,晚晚选择在黑猫投诉平台发起“虚假发货”投诉,几天后,商家回复拒绝“退一赔三”,按照“退一赔一”方式进行赔偿。
晚晚向法治网记者提供退款及赔偿截图
据了解,一些网络商家为缓解库存压力,推出7-45天内发货的预售女装,实际上是等上一批消费者退货后,再给后面的订单发货,为了避免因延迟发货导致的差评或投诉,他们会选择虚假发货以欺骗系统和消费者。有的商家“拍A发B”或者直接发出空包裹,还有商家填写了快递单号实际并未发货,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
如果平台受理投诉并认定商家虚假发货,消费者能否向商家要求“退一赔三”呢?对此,庄京表示,商家虚假发货违反合同约定,消费者有权要求其继续发货、退款或赔偿实际损失。若商家故意欺诈,如发空包裹、伪造物流信息,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主张三倍赔偿。
苏号朋认为,出现虚假发货的原因,在于一些商家采取了虚假宣传等欺诈性手段,来诱导消费者接受预售式的网络购物方式。严格来说,这些商家存在着提供虚假信息,诱使消费者做出购买意思表示的一种企图和行为,已经构成了欺诈,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规定,要求商家承担惩罚性的法律责任。
专家建议:尽量避免购买网络预售女装
在社交平台上,有电商从业者揭秘“预售女装虚假发货”的真实原因,并提醒大家如何“避雷”。
比如,在一些女装直播间,女主播身上穿的那件是正品,卖了200件以上才会拿原版去复刻,款式、面料存在差异,造成货不对板;有的商家为了把控成本,1000件订单只做200件,通过预售模式来打时间差,分批次发货。另外还特别提醒,如果看到直播间是新店预售,商家不能提供标准的尺码表,请直接划走。
临近夏季,女装市场需求量较大,也是消费者购买的高峰期。对此,苏号朋提醒消费者,遇到预售型网络销售时要小心,尽量不采取这种购买方式。网络购物一般来说都是现物的销售,女装预售模式并不符合网络交易的特点,很容易陷入骗局。一些商家利用预售来消减库存或者把退货商品再行出售,很可能进行欺骗性发货,造成消费者收到的衣服尺码、颜色不对等情况。
目前,多数电商平台明令禁止“虚假发货”,但仍然有不法商家逃避监管。有网友质疑,针对超长预售问题,网购平台应负有监管责任并对违约商家加重处罚。
电商平台发布了相关管理规范,就能免责吗?庄京表示,电商平台发布针对虚假发货的相关规范,虽体现有管理意愿,但不能完全免责。若平台未有效执行规范,或未尽到合理监管义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仍需承担相应责任,具体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有专家认为,惩治虚假发货行为不能一赔了之,需采取更多有效规约,如采取下架商品或服务、平台禁入等措施,提升存在此类失信行为商家的违规成本;同时应充分回应消费者维权诉求,畅通维权渠道。
那么,如果消费者在网购中遭遇虚假发货,应该如何维权?庄京建议,消费者遭遇虚假发货,首先可尝试与商家直接沟通,要求商家按照约定发货或退款,并根据实际损失要求合理赔偿。若与商家沟通无果,可及时向网购平台投诉,详细说明订单信息、虚假发货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若对平台处理不满,可拨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求助。必要时,可以收集证据,通过诉讼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