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越做越小,是对女性的“身材霸凌”还是商业策略?
发布时间:2025-04-17 08:19 浏览量:7
女装又又又被吐槽了!
近日,#店主解释为何女装越做越小#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再次引发关注。
女装为何越做越小?
据相关媒体介绍,女装店主用一件衣服揭示其中暗含的“玄机”。
有女装店主解释:“衣服做大了,小码女生不会买;衣服故意做小,大码女生以为穿不上但实际能穿,会觉得惊喜,她们也会来买。”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分享:“同样的体重,几年前我还是穿M码,现在XL号穿着都费劲”,引发不少网友分享自己遭遇尺码“陷阱”的经历。
你逛商场发现这个现象了吗?
杭州中洲女装城新女郎主理人刘伊琳介绍,“明明这件衣服可能大码的宝宝也能穿,如果我从起初做出来的衣服就是这么大,身穿好的会有优越感吗?她会觉得衣服松垮、毫无身材感,买它的亮点是什么?我们让(衣服)视觉感官第一眼很小,(顾客)觉得穿不了,结果能穿。让(顾客)有意外惊喜,那么这件衣服的亮点就有了。”
刘伊琳还表示,女性不用太过于追求身材,大码有大码的穿法,不用穿得紧身,依然可以很美,适合自己就好。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无奈,大呼“统一网店女装尺码度量衡”。
除了女装越做越小之外,也有网友表示,感觉现在的男装也开始缩码......
爆火的“小码女装”,
真的对女性友好吗?
将“小码女装”这门生意拿捏得最完美的商家,莫过于近年来火爆全球的意大利快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简称BM。
BM的品牌定位就是“小码”、“均码”,最具辨识度的服装风格是短、露、紧。这也是拥趸们常把“辣妹风”叫做“BM风”的原因。
BM的信徒队伍有多庞大?
上海安福路BM门店前的场景可见一斑——在某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日,顾客已经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喜爱BM的演艺圈人士也不在少数,杨幂等女星常被拍到出现在北京三里屯的BM淘货。
这种商业策略之所以能够盛行,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在“白幼瘦”审美霸权的长期熏陶下,许多女性已经内化了“越瘦越美”的价值判断。
其实,有关“女装啥时候能回归正常审美”“消费者苦女装乱象久矣”“谁来管管女装”等话题已经上过多次热搜,诸如上衣越来越短、口袋又小又浅、尺码时大时小等各种吐槽,甚至还出现了妈妈的衣服比孩子衣服还小的热梗。这也对应着一个较为残酷的现实:女装退货率越来越高。
与其说是我们厌恶小码女装,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厌恶了被标准化、被作为客体指指点点。
女装乱象何时休:
供需错位下的行业困局
专家认为,女装尺码越来越小是畸形审美观以及利益导向所致。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一些商家故意把女装尺码越做越小,必然是因为有利可图,这是市场选择和某些舆论引导的综合体现。”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刘秋岑说。
她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商家尺码越做越小,博主穿小码服装引流,都是因为有爆点,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另一方面,这些商家和博主通过宣传再次加剧普通人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仿佛全网都是模特身材的人,自己穿不进小码衣服就是不健康、不美,甚至会以不健康的方式盲目减肥、追求所谓“完美身材”。
在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婚姻家事部主任方洁看来,“穿衣自由”是基本的人身权利,鼓吹试穿小码衣服的商业手段,是对穿衣自由的禁锢、对女性身材的‘霸凌’。利用‘白瘦幼’审美绑架女性,大力营销小尺码女装、贩卖身材焦虑,违反了企业活动的非歧视原则。
她表示,一些商家以小码为噱头称“穿小码衣服是对女性身材的检验”,鼓吹小尺码女装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要勇敢地监督商家,对不合理的衣服尺码说“不”;在服装领域,我国发布了相应国家标准,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服装。
中国妇女报此前发布评论表示,女装尺码越做越小,是在推崇瘦到极致的审美,是在“缩水”本该多样的穿衣自由,是无言中对女生的一种“身材霸凌”。
审美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身材有不同的美。每一种美都不该被简单定义。衣服本该去适应人,而非人去适应衣服。不断变小的女装尺码将原本正常、多样化的服装,变成了越来越小众的商品,却忽略了真实多样的顾客需求。
故意贩卖身材焦虑的商家,以牺牲顾客健康为代价,绝不值得提倡。
当然,“白幼瘦”并不是原罪,可以是多元化的审美之一,但不能成为唯一审美标准。
就像美国作家内奥米·沃尔夫在《美貌神话》里所说,化妆没有问题,只有当不化妆女性会感到不安时,问题才存在。运动塑身没有问题,只有当缺席健身课的女性会自我唾弃时,问题才存在。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女装尺码的异化反映的是消费主义与性别规训的共谋关系。在资本逻辑下,女性的身体被异化为可被标准化的商品,而“完美身材”的标准则被商业利益所定义。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服装行业,在美容、健身、医美等领域同样触目惊心。当商家不断鼓吹“好女不过百”时,他们真正贩卖的是一种控制女性身体的权力幻觉——通过定义美,进而定义女性的价值。
女装不该是身材的审判庭,而应是自信的表达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容得下不同尺寸的身体,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去追逐同一个虚幻的尺码标准。当我们拒绝被商业定义的审美绑架时,我们不仅是在争取穿衣自由,更是在争取定义自我价值的权利。